标签归档:哲学

现代西方思想讲义——读书笔记4

Barge Haulers on the Volga 1870
painting by Ilya Repin (Museum: Russian Museum)


写在前面的话
读书笔记为,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理性化瓦解传统社会的原则与规范,进而挑战个人人生信仰和社会政治秩序。

整本书已经读完了,特别是路标部分非常好,逻辑清晰。对于个人精神危机方面为本人理清了很多模糊不清的问题。而关于社会秩序的挑战方面,本人困惑的问题依然还是模糊不清(应该是作者有所保留,可以理解)。
至此,本书的读书笔记就此完结。


人和人生活在一起, 需要有公共秩序。那为什么人类需要政治权威来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呢?
政治学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个是“ 资源匮乏” 假设,认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资源总是匮乏的。第二个假设是“ 人性自利” 假设。资源匮乏与人性自利这两个假设,是社会现实状况的反映,这也意味着公共秩序无法自然形成,需要某种具有强制性的政治权威建立和维护。

公共秩序首先要求一套公共的规则,经常体现为习俗或者法律;其次要求落实规则的执行力,而无论是规则的建立还是实施,都需要政治权威来执行。因为如果人们对规则本身的合理性存有争议或者对规则的理解阐释发生分歧,规则的实施会遇到障碍,这时候就需要有一压倒性的权威来解决分歧、冲突和执行力的问题。这个权威就是通常人们说的“ 统治者”,在一个特定的领地或者区域内实施统治。

那么,政治权威是从哪里来的?统治者凭什么来统治?直觉上最简单的答案是依靠暴力或者军事力量。几乎所有政权的统治者都掌握军队, 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但这个现象往往会让我们误以为暴力就是统治的一切。 但实际上, 暴力虽然是统治的一个要素, 但统治并不等于暴力。政府的统治不仅仅依赖于暴力。对于政府或国家的特征, 马克斯• 韦伯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在特定的领土之内对暴力的合法垄断。

政治权威的统治在强制性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合法性。但在政治合法性问题上,古代和现代有重大的转变,也造就了现代政治权威的特殊性。政治合法性是指一个政治权威实施统治的根本依据。在古代社会,政治合法性的问题并不突出。因为古代的统治依赖于自然等级结构,人们相信自己天生处在高低贵贱的不同等级之中。这些等级结构被视为天经地义, 而等级结构中的上层对下层具有正当的权威,最高层也成为当然的统治者。 因此, 那时候的统治者并不需要费力解释自己统治的根本依据, 只需要做简单的宣称就够了, 比如“ 君权神授” 或者“ 朕即天下”。

然而,在经过了 17 世纪以来几百年现代的转变之后,“神意”和“天道” 被“祛魅”了,“自然”等级结构被瓦解了,这一切都变得“不自然”了。现代人将自己视为自由而平等的个体,政治权威就必须解释其统治的根本依据。与古代简单的宣称不同,现代的政治权威需要提出一套理由,来论证其合法性。统治与服从需要一套理由,这是现代政治权威的特殊性所在。

在西方近代历史上, 重要的政治哲学家霍布斯、 卢梭和洛克等提出了不同版本的“ 社会契约论”,都是为现代的政治权威提供依据理由的论证。他们都想象了一种理论上的“ 自然状态”。人在自然状态中,首先是自由而平等的个体,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了( 文明) 社会,最后建立了政府。而政治统治的根本理由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 不同版本的社会契约论之间有许多差异,但都分享了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都主张先存在自然社会,然后才建立政府。也就是说,政府不是天然的,而是派生的“ 人造之物”。第二,都主张“ 同意理论”,政治权威的统治合法性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相反。

社会契约论对现代的政治合法性做出了重要的理性论证,在西方成为主导性的政治理论,也塑造现代政治的理性主义特征:将政治秩序视为理性建构的人造之物。在 20 世纪上半叶, 西方出现了三种相互竞争的主要政体形式,都提出了相当完整的意识形态论述,但再社会政治实践中却都出现了各自的困境与危机。

现代西方思想讲义——读书笔记3

The Starry Night 1889. painting by Vincent Van Gogh (Museum: Museum of Modern Art)

写在前面的话
读书笔记为,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不知为何又再次回想起青春岁月的自己。蓦然回首,才明白为什么年轻时看《梦到解析》那么开心,原来是佛洛依德使得欲望本身不再是卑微可耻的。年少时只关注萨特他那开放式的伴侣关系,而现在也关注起那种虚无、孤独、重负、挣扎。可但是又要从何而去呢……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理性人的死亡

  • 人的精神结构就像一座冰山,人能意识到的只是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在水面之下还有巨大的一部分,这就是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中暗藏着巨大的能量,是人的欲望本能,主要是性欲本能和攻击本能。
  • 如果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那么弗洛伊德就宣告了“理性人的死亡”,成为现代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

本我、自我、超我

  • 本我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欲望);本我之上是自我,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那个自己(理性);自我再往上是超我,是我们心中理想化人格(道德)。
  • 之前提到过,人生意义的两大难题就是面对死亡和欲望。如何超越欲望的卑微,走向人性的崇高,这是现代精神危机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佛洛依德的影响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取消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接受了欲望的正当性,欲望本身不再是卑微可耻的,也就用不着去“超越欲望”了。

注意,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具备“可证伪性”,无法作为科学理论;但作为思想文化时,它产生了广泛影响。正如,弗洛姆曾说:“无论佛洛依德是如何被人理解或者误解的,他永久地改变了我们理解人性的方式。”

保罗·萨特

存在就是虚无,到人的自由

  • 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也就是意识有对象性,总是对于某个事物产生的意识。那么纯粹的意识本身就什么都不是,是虚空。
  • 人的意识本身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当有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人厌恶虚无, 厌恶虚无背后的缺失和不确定性。 所以我们总是需要去填满自己的虚无, 去获得某种本质。
  • 因为人拥有无限的潜在可能性, 这种潜能总是会逃到占有的对象之外。 所以萨特说,“ 人是一种徒劳的激情”, 总是有一种激情推动我们去占有、 去追求, 但我们希望得到的那种满足其实永远无法实现。
  • 人注定只能屈服于空虚和徒劳吗?当然不是。正因为存在没有预先的本质,所以我们才能够自由的行动。萨特说,存在就是虚无,存在先于本质。如果本质决定了命运,那么,先于本质而存在的人就不被任何命运所限定,也就是说,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

自由是独自承担的重负

  • 自由选择为什么会成为负担呢?因为选择必定会带来后果。那么谁为这个后果负责?因为你做出了选择,你就要独自承担责任。
  • 这份责任能和别人分担吗?不能。因为只要你做出了某个选择,背后就会有一个判断标准。你的标准是从哪里来的呢?只能是你自己给自己确立的。
  • 萨特从存在就是虚无,推出了人的绝对自由,进而又推出了绝对的责任。这是一份非常沉重的负担。

他人即地狱

  • 你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那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到底谁是主体,谁有主导权呢?在萨特看来,人和人的交往就是这样,总是在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在这个意义上,憎恨就意味着你承认了对方的主体性,承认了对方的自由。
  • 聆听萨特的哲学, 你是否会感到一种绝望呢? 起点是虚无, 终点是孤独; 在这其中, 我们还要承担沉重的责任。存在主义是绝望的哲学, 也是希望的哲学, 但最重要的是, 它是行动的哲学! 我们最根本的自由和可能性都在行动中实现。

萨特的存在主义继承了尼采的思想传统, 强调人只能自己创造自己, 在自由的选择中不断塑造自己, 并且承担选择的责任。 他和尼采一样, 否认普遍客观的价值判断标准, 但是他似乎放弃了尼采的超人学说, 强调人只能孤独地面对自己的选择。

我们都是手推巨石的西西弗斯, 但我们知道“ 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因为“ 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读书笔记2

Frederich Nietzsche 1906. painting by Edvard Munch (Museum: Thielska Galleriet)

写在前面的话
读书笔记为,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读到尼采,这位伟大而又危险的思想家。就想到年轻时的自己,激情而叛逆,堕入虚空中般地为之一振……


尼采留下警告:你们说相信扎拉图斯特拉, 但扎拉图斯特拉算什么? 你们说是我的信徒, 但所有的信徒又算得了什么? 你们没有探索自己, 却发现了我…… 现在我要你们丢开我去发现自己, 只有当你们全部否定我的时候, 我才会回到你们身边。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上帝死了

  • 形而上学有三大信念:第一,相信在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后有一个更真实的本质世界;第二,相信这个混乱的世界实际上是有目的的;第三,相信这个纷乱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种统一性。
  • 在尼采看来,那些看上去高尚典雅、充满确定感的形而上学才是虚无主义的真正根源。尼采认为,那个所谓更真实的、有目的的、有统一性的本质世界根本不存在。笼罩我们的是永恒的虚空。

超人

  • 如果形而上学的思想是虚假的,那什么是真实的呢?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是一片虚无,那人面对虚无该怎么办呢?尼采给出的答案是:“超人”掌握的生命本身强健力量,是人唯一拥有的真实的东西,也是人战胜虚无的武器。
  • 自古以来,许多理论家都在对人说“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他们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概念、真理和绝对信仰,掩盖了“人生本来虚无”这个真相。
  • 虚无这个真相并不直接导致消极。从虚无到消极,有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那就是一种虚幻的信念:认为在世界的表象背后还存在绝对的本质,并且认为人生必须依靠这个绝对的本质才能找到价值和意义。就如“那个不存在的奖杯”。如果你相信了这种虚幻的信念,那么虚无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毁灭性的,你就会感到悲观绝望。
  • 但如果你从幻想中醒来,看到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本质或真理,人生的意义也并不依赖于它,那就没什么好绝望的。认识到世界本无意义,即带来了创造的自由。在尼采看来,所有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 在尼采心目中,超人能够在上帝死后,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用自己的生命意志去创造,追求自身生命力量的增长和完满,最终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这就是超人。

我们还有共同的真相吗

  • 尼采极端的否定精神,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价值之间还有好坏对错之分吗?我们凭借什么创造,自我创造是否有一个评判标准?更加危险的问题是我们还有共同的真相吗?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读书笔记1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1872 painting by Claude Monet, (Museum: musée Marmottan Monet)

写在前面的话
读书笔记为,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最近在读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启发很大,很多自己以前懵懵懂懂的疑问和似是而非的概念找到了澄清。人过中年再次回过头来思索这些问题,别有一番体会。甚至又涌起了青年时的感动……

克尔凯郭尔为这个问题纠结了一生, 最后他发现, 你是无法完全依靠逻辑和推理来求证信仰为真、 来确证它的可靠性。 因此, 你不得不勇敢地“ 纵身一跃”, 才有可能越过这道鸿沟。 这完全是一种冒险。 因为我们并不能知道这纵身一跃的结果是抵达拯救的彼岸还是跌入虚空的深渊。 我们甚至无法计算这个风险的概率。 信仰需要极大的勇气。


什么是现代性问题

现代、现代化、现代性

  • 时间上,现代:意味着崭新的重大变革,即古今之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新大陆的发现、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
  • 过程上,现代化:社会现实的因素与思想观念的因素相互作用、彼此强化,导致了现代的转变。
  • 结果上,现代化的结果:在经济上,是现代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崛起;在政治上,是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现代民主与宪政的发展;在社会上,是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包括地域和阶层的流动;在思想文化上,是理性主义获得主导地位,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力意识的兴盛。
  • 特征上,现代性:现代化的结果也成为了现代社会的特点,即现代性。

古今之变的思想动力

  • 启蒙理性主义Enlightenment:用理性的光芒打破黑暗,让人摆脱非理性的蒙昧。理性成为区分真理与蒙昧的决定性标准,成了衡量一切的准绳;理性甚至取代了神的位置。古代也重视理性,但古代同时也注重人的其它各种能力,理性与人其它的能力处在比较平衡的相互联系中。只有到了欧洲的启蒙时代,西方社会才把理性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思想上,启蒙理性主义是西方古今之变的核心。

古今之变后的两个观念

  1. 人类中心主义转向:古代人有一种整体的宇宙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现代人把人与自然分离开,人变成了与自然界相对的人类主体,自然界为客体。
  2. 个人主义转向:古代人看个人与群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人一生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群。现代人把个人与群体分离开,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的个体,可以脱离特定的群体进入别的群体。

现代性的困境

现代世界的基本特征——理性化
理性化瓦解传统社会的原则与规范,进而挑战个人人生信仰和社会政治秩序

  • 马克斯·韦伯
  1. 世界的祛魅——科学理性让人从古代的魅惑中清醒。但清醒之后的现代人怎么重建终极价值和生命意义呢?
  2. 诸神之争——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科学理性只能作用于事实判断领域,无法进行价值判断。现代人虽然拥有很大的自由,拥有选择自己生活理想和政治立场的权利,但这种自由也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我们可能变得茫然是错、不知如何选择,这是现代性困境的重要标志。
  3. 工具理性的扩张——工具理性的计算有客观公认的标准,所以可以普遍化,成为一种通用逻辑。而价值理性的权衡没有公认的标准,是多元化的,所以难以普遍化。工具理性不断扩张,塑造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观念,导致了一个显著的后果,就是社会制度的官僚化。
  4. 现代的铁笼——官僚化的特点就是有一个等级严密的上下级结构关系,整个系统有明确的分工,每个职位都有一套严格的任务清单,每个人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规则行事。其基本特征是人被简化为一些指标,变成了可计算的数据。片面的理性化,导致对手段的追求压倒了对目的的追求。社会呈现出机器的属性,人被看作是机器的零件。这种倾向成为现代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可概况为铁笼,铁笼既是禁锢也是庇护。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1. 人在精神层面上总会面对两个根本性的人生难题,一个死亡,一个是贪欲。
  2. 于是,信仰的意义在于实现生命的超越,让你超越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让你超越卑微达到崇高,从而战胜欲望的羞耻。信仰让生命的意义有了寄托。
  3. 信仰对人生的意义越是重大,论证信仰是真理的要求就越是强烈。只有真实的信仰才能让人真诚与坚定地信奉。于是现代人把“信与真”越来越紧密地关联起来,这样就带来了难以负担的论证负担,因为信与真之间存在逻辑裂痕。
  4. 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接受信仰需要做出价值判断,而真假是一个事实问题,辨别真假是一个事实判断。如韦伯所揭示的,科学理性无法进行价值判断。

总得来说,我们会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这种追问会遇到死亡和贪欲两大难题。应对这种挑战,我们需要确立可靠的人生信仰。在西方的传统社会,人们主要是依靠信奉宗教来应对。但经过了启蒙理性主义的洗礼,接受宗教信仰不再是理所当然的默认选项。现代人倾向于依靠理性来求证和确认信仰的可靠性,这样接受信仰才不是盲从。但是信仰与理性之间存在着鸿沟,这靠理性论证本身难以弥合,确立信仰在现代世界因此变得非常困难。如果说信仰是心灵的故乡,那么对于达不到信仰的现代人来说,就陷入了心灵无家可归的困境。这种困境就是现代人的精神危机。